丹阳地图区域划分(丹阳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丹阳,古称曲阿,是沪宁线上新兴的中心节点城市。丹阳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穿城而过,沪蓉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城,常州机场坐落境内,镇江大港离市区仅18公里,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综合立体交通格局。丹阳先后获得长三角最强中国制造县市、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和谐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历史沿革
一、夏至三国建置
夏禹时,分天下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9州,时今丹阳地属扬州之域。
商末周初,太伯、仲雍因避王位,徙居江南,断发文身,聚族而居,在今无锡梅里筑城,称为吴国,时今之丹徒、丹阳、江宁一带称朱方,其治所设于丹徒,今丹阳地属吴国。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周简王元年(前585年),吴王寿梦即位,国势渐强,争霸中原,欲传位于季子,季子避居延陵(今常州、武进),时丹阳地属延陵之域。楚灵王时(前540~前529年),越是楚属国,楚灵王助越伐吴,占朱方,今丹阳地属越国。
周显王三十五年、楚威王六年(前334年),楚灭越,杀王无疆,占江南地,今丹阳属于楚国,并被命名为云阳,在此设云阳驿,继而置云阳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天下,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改云阳邑为云阳县。时会稽郡统26县,云阳县在其内。不久,秦史官占东南有“王气”,始皇发赭徒3000,凿云阳北岗,截直道使之阿曲,遂改云阳县为曲阿县。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天下初定,“欲大封同姓以镇抚天下”。“分楚王信地为二国,以淮东五十三县立从兄将军贾为荆王,以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立弟文信君交为楚王”。自此,荆王刘贾据江南地,曲阿县属荆国。
汉高帝十一年,淮南王英布反,东击荆,荆王贾走死富陵。十二年,改荆国为吴国,封刘濞为吴王,曲阿属吴国。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恐削地无已,因发谋举事”,而发动7国之乱,兵败,“即引兵归下邳,未至,疽发背死”。吴国号除,曲阿改属江都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废江都国,曲阿属会稽郡。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称帝,去汉号,改国号为新。并改曲阿为风美县,时会稽郡统县26个,风美县在其内。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称帝,复曲阿县名,属会稽郡。永建四年(129年),分会稽郡为二,东为会稽郡,西为吴郡。吴郡治所在今苏州,会稽郡治所在今绍兴。吴郡统县13个,曲阿县在其内。
汉中平五年(188年),置州辖郡、郡辖县,曲阿县属扬州吴郡。
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吴大帝孙权复其旧名,改曲阿为云阳县,属吴国。是年,吴将无锡以西地区辟作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云阳县属毗陵典农校尉。
二、晋至宋代建置
晋太康二年(281年),武帝司马炎灭吴,统一全国,复将云阳改为曲阿县;分吴郡西部置毗陵郡,治所设于今常州;分曲阿县西南延陵乡置延陵县,又分曲阿县东北地并丹徒县东北地置武进县。此时,曲阿、延陵两县均在今丹阳境内,延陵县还包括今金坛市大部和丹徒县、句容市一部。曲阿、延陵两县均属扬州毗陵郡。
晋永嘉五年(311年),为避东海王越世子毗讳,改毗陵郡为晋陵郡,治所由今常州移至丹徒。晋义熙九年(413年)又复移旧地,延陵、曲阿县属之。
晋建武元年(317年)前后,因战乱大批北方侨民迁徙江南。在晋陵侨置南东海郡,在曲阿寄治祝其、襄贲2县,时曲阿、延陵仍属晋陵郡。
南朝刘宋永初三年(422年),以淮南地置南徐州,治所设于京口(今镇江);元嘉八年(431年),分江北置南兖州、江南置南徐州,曲阿、延陵县改属南徐州晋陵郡。
南朝齐代,南徐州晋陵郡属县为晋陵、无锡、延陵、曲阿、暨阳、南沙、海阳、丹徒、武进,隶属关系仍为南徐州晋陵郡。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改从曲阿与丹徒县分出地域所置的武进县为兰陵县,属兰陵郡。曲阿与延陵县仍属南徐州晋陵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全国,废南徐州,改晋陵郡为常州,曲阿县属常州;丹徒县并入延陵县,治所移至丹徒(京口),属蒋州;兰陵县并入曲阿县。开皇十五年,置润州,治所设于延陵县,曲阿、延陵县改属润州。同年,分曲阿县南金山乡置金山府,后改名金山县(即今金坛市)。大业三年(607年),废润州,以县属江都郡,该郡辖县为江阳、江都、海陵、宁海、高邮、安宜、山阳、盱眙、盐城、清流、全椒、六合、永福、句容、延陵、曲阿等。
唐武德二年(619年),沈法兴窃据江南,称梁王,年号延康,“以曲阿县置云州”;原兰陵地分出复置武进县。武德三年,将延陵县原丹徒地分出复置丹徒县,延陵县治回归故地;并于丹徒县再置润州。时农民起义领袖李子通置茅州于句容,延陵为其属县。武德五年,改云州为简州,以城南简渎河而命名。武德七年,废茅州,延陵县改属润州。武德八年,唐王朝统一全国,金山县并入延陵县;废简州,曲阿县属润州。
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10道,曲阿、延陵两县属江南道润州。武后垂拱四年(688年),改原金山县为金坛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为15道,其中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润州为江南东道会府。曲阿、延陵2县又属江南东道润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润州为丹杨(阳)郡,改曲阿县为丹杨(阳)县,丹阳、延陵2县属江南东道丹杨郡。乾元元年(758年),改天下郡为州,再改丹杨郡为润州,丹杨、延陵2县复属江南东道润州。建中二年(781年),合浙江东、西2道置镇海军,丹杨、延陵2县属镇海军润州。贞元三年(787年),分浙江东、西为二道,丹杨、延陵2县属浙江西道润州。
五代时,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杨渥建吴国,据淮南、江南地,丹杨、延陵2县属润州吴国;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李昇建南唐,据吴地,丹杨、延陵2县属南唐。
宋王朝建立后,改道为路,分天下为15路,改原浙江道为浙西路。熙宁五年(1072年),废延陵县为镇,将其所属5乡分别划归丹阳、金坛、丹徒、句容4县。政和三年(1113年),升润州为镇江府,丹阳属浙西路镇江府。
三、元至清代建置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镇江府为镇江府路。二十年,改镇江府为镇江路。至元二十二年,丹阳属浙西道镇江路。除丹阳为其属县外,还有丹徒、金坛2县。
明太祖丙申年(1356年),复改镇江路为镇江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都从南京迁址北京后,丹阳属南直隶镇江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以南直隶置江南省(包括今安徽),治所设于江宁。顺治十八年,置江南右布政使司,丹阳属江南省江南右布政使司镇江府。
康熙六年(1667年),将江南省分设为江苏、安徽两省,丹阳属江苏省镇江府。
咸丰三年(1853年),镇江被太平军占领,太平天国改镇江府为镇江郡。咸丰十年,太平军占领丹阳县境,时太平天国分大江南北为天京、天浦、苏福3省,丹阳属太平天国天京省镇江郡。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复清制,丹阳仍属江苏省镇江府。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分丹阳太平洲地属太平厅(今扬中),凡原属丹阳之鸣凤洲、抵额里洲、抵额外洲、团洲、外沙、老额团洲、外沙升科、大泡子、小泡子各地,悉数划归太平厅管辖。时丹阳仍属江苏省镇江府。
四、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建置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丹阳直属江苏省。民国3年6月,省下设金陵、沪海、苏常、淮扬、徐海5道,丹阳属江苏省金陵道。
民国22年,省下设13个行政督察区,丹阳属江苏省溧阳行政督察区。次年,全省将13区调整为9个行政督察区,丹阳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26年12月,日军侵占县境,国民党政府在苏南设立江南行署,丹阳属之。民国30年,全省复划分为9个行政督察区,丹阳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28年始,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丹阳铁路以南地区建立丹南、镇丹金、丹阳、镇丹、茅东、金坛、镇句等县县委;在铁路以北地区先后建立丹阳、镇江、山南、山北等县县委。民国30年始在上述县委区域内,各县均先后成立抗日民主政府。路南所设县属苏南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苏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路北所设县属苏南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苏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
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复统治丹阳,将江苏省划分为9个行政督察区,丹阳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中国共产党在丹阳铁路以南地区设有茅东、金坛、镇句3县,在铁路以北地区设有丹阳、镇江2县,分属中共茅山工委、中共太滆工委、中共丹北中心县委等(无行政建置)。
1949年4月丹阳解放,10月新中国建立。丹阳初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镇江专区,1953年1月改属江苏省镇江专区;1958年9月,改镇江专区为常州专区,丹阳改属常州专区;1959年9月,又复属镇江专区。1983年3月,实行以市管县,镇江专区撤销改设镇江市,丹阳属镇江市。
1987年12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丹阳撤县设市,改为丹阳市。
行政区划
1982年丹阳面积1,041平方公里,人口75万余人,其中回族194人。县属城镇1个,场圃6个。辖28个公社,516个大队,6064个生产队,3,232个自然村。省属国营练湖农场1个。县人民政府驻丹阳县城。
1998年全市共有25个镇、4个乡、1个国营农场和1个开发区。辖521个村民委员会、45个居民委员会。
至2000年底,全市共有27个镇、2个乡(2001年3月,因乡镇行政区划调整,29个乡镇调整为23个镇),1个国营农场和1个开发区。辖522个村民委员会、45个居民委员会。
2005年全市共有13个镇、1个国营农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辖225个村民委员会、64个居民委员会。
2010年全市共有14个镇(区)。共165个村民委员会、54个居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