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锌白颜料怎么来的(欧洲传统绘画技法的起源与发展)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3 08:56:51    
根据西方艺术辞典的解释,绘画技法是指画家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选择特定的媒剂,调和颜料,并将其固定在特定的画布或底板上,以创造可视形象和构建画面的全过程。

绘画的材料手段主要涉及颜料、媒介物和底板等三个方面。

绘画媒介物的差异

在古代欧洲,颜料的选择与中国或其他地区大致相似。最初,古代欧洲画家多使用容易获取或加工的矿物质颜料。

据考证,公元前3世纪以前,古希腊和罗马人主要使用石膏、炭黑(或骨黑)、天然泥土(或经过烧制的土黄)以及土红等几种颜料。

据传说,从公元4世纪开始,他们能够制作出铅白,稍后又制作出铅丹和从碳酸铜矿中提取石绿,而朱砂直到中世纪才广泛应用。

从8世纪开始,人们开始使用用烧碱提炼的植物颜料,直到近代才陆续出现大量的化学合成颜料。

锌白在18世纪得到广泛推广,而稳定性和覆盖力强的钦白则是19世纪的发明。古代的画家们亲手选择和加工颜料,因此比现代画家更熟悉颜料的特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调制好的颜料需要放在用猪膀胱制成的小袋中保存,使用时再根据需要添加补充的媒介物。

到了19世纪,出现了工厂预制的玻璃瓶装颜料,而锡管装颜料则是印象派时期的产品。

绘画的底板包括依托材料和底层准备两个方面。中国古代绘画除了壁画外,最早多使用绢帛作为绘画载体,后来更多地采用宣纸。

胶矶是一种用于底层准备的涂料,涂过胶矶的绢和宣纸被称为熟绢和熟宣,而水墨则直接画在未做任何准备的生宣上。而欧洲绘画所依托的材料则更加多样化,可以分为软底和硬底两类。硬底主要是木板,也包括大理石板、金属板和象牙板,而近代还出现了纤维板和纸板。

软底主要指的是画布,但在早期,画布通常被粘贴在木板上,仍然属于硬底。16世纪威尼斯画派兴盛时期才开始大量使用将帆布绷在木框上绘画的方式。

造纸技术相对较晚传入欧洲,中世纪时期,在欧洲流行使用羊皮或牛皮制成的"羊皮纸"进行绘画。

古埃及人则使用一种名为莎草纸的材料进行绘画,但似乎这种材料并未传入欧洲。在欧洲,画板和画布的底层准备常常涉及厚重的涂料和反复的打磨。

南部意大利地区习惯使用半吸收性的石膏底,而北部的弗拉芒地区则使用吸收性的白要底。涂料的结合剂有多种,包括皮胶、骨胶、干酪素胶等。

与颜料和底板相比,媒介物在绘画中更为重要,并主要用于区分不同的绘画类型。由于欧洲绘画传入中国时已经以油画为主导,人们通常会错误地认为西方绘画主要是油画,甚至将油画视为西方绘画的代名词。

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如日本人将欧洲绘画统称为"西洋画"来得准确。事实上,在油画出现之前,欧洲绘画经历了古代胶彩画、丹彼拉(Tempera)绘画以及丹彼拉与油彩混合技法绘画等阶段。

从16世纪开始,油画技法逐渐成熟,技术上也出现了古典多层透明画法与近代的"直接法"之间的差异,并形成了南欧和北欧等不同的绘画派别。即使今天我们说欧洲绘画主要是以油画为主体,也不能完全准确。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绘画属于胶彩画系统,其媒介物主要是经过骨胶、皮胶提纯的明胶和植物胶类,如桃胶。而欧洲自古以来广泛使用各种动物胶,植物胶也常用于绘画。

除了淀粉类胶外,还有从蓬蜡草中提炼的西黄普胶和从某种沙漠植物制成的阿拉伯胶。后者至今仍被广泛用于水彩颜料的主要结合剂。

还有从奶酪中提炼的干酪素胶,被认为是一种最坚固、最适合颜料厚涂的胶类。中国近代也开始生产干酪素胶,但主要用于工业领域。现代西方绘画媒介物还增加了乙烯、丙烯和纤维素等多种合成胶类。

粉笔画也属于胶彩画类,但它出现较晚,是18世纪意大利画家卡里拉发明的。法国的昆丹·德·拉都和夏尔丹都曾大量使用粉笔画绘制肖像,而最具艺术成就的可以说是瑞士画家留达尔。

鸡蛋作为一种蛋白胶,在绘画中已经被使用了很久。据说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就使用鸡蛋进行绘画。最初的蛋彩是将蛋黄与糖、蜂蜜和无花果汁混合,形成一种黏稠的绘画媒介。

稀释后,可以调和颜料进行绘画,也可用于壁画和装饰。蛋清常单独用作中世纪手抄本的书封和插图的上光材料。

蛋彩画在中世纪是绘制圣像画的主要技法。此外,还有一种东方绘画中没有的蜡彩。据传说,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出现,最初主要用于建筑装饰,作为一种绘画媒介。

据称,这种技法起源于西恩基画派的画家潘菲罗斯。古代的蜡彩主要采用热画法,即用火将蜂蜡熔化,加入颜料,趁热绘制在墙壁或木板上。也可以在加热的金属板上使用松节油进行自由调色,多层重叠。

多样媒介与技法

绘画技法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多样而丰富的过程。颜料、媒介物和底板的选择和使用方式在不同时期和地区都有所不同。

从古代的矿物质颜料到近代的化学合成颜料,从胶彩画到油画,每一种技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领域。这些绘画技法的发展不仅反映了艺术家对材料的探索和创新,也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变迁密不可分。

古代的蜡彩主要采用热画法,即用火将蜂蜡熔化,加入颜料,趁热绘制在墙壁或木板上。也可以在加热的金属板上使用松节油进行自由调色,多层重叠,凝固后还可以刮磨修改,最后进行抛光。人们也称之为"烧色"。

目前保存下来的最早的蜡彩作品是发现于埃及(公元2世纪前后)的罗马人后裔画在木乃伊棺上的死者画像。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等地都有这类作品的收藏。

至于古代壁画技法,专家在辨识媒介问题上存在一些争议。有些西方画册将一切壁画都标注为湿壁画,这反映了对媒介的混淆。

湿壁画一词源自意大利语,意为"新鲜"。湿壁画是一种预先用石灰和沙混合的石灰浆准备墙面,趁灰浆未干时上色。颜料渗入下层,干燥后形成坚固的碳酸钙表面,可以长期保持色彩。湿壁画也可以与其他材料混合使用。

一些专家认为,湿壁画技法是在13世纪以后才出现的,是意大利人的独特创造。因为意大利中部以外的地区并不完全适合发展这种技法。

关于古代埃及、希腊和罗马人是否已经了解湿壁画技法,现存有一些争论。在大英博物馆所展示的古埃及壁画残片中,颜色似乎并没有渗入底层。

书中印刷的第十九王朝王妃墓壁画图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特别是头发部分明显使用了胶来过渡,色层浮在表面并已出现绷裂。

卢浮宫还保留有公元3世纪基督教科普特人用蜡彩绘制的一件裹户布残片,色彩至今仍然非常鲜艳,这表明蜡彩也可以用于绘制在软底上保存。

绘画技法的多样性

在欧洲古代,壁画技法的情况相当复杂,专家在辨识媒介问题上经常产生争议。有些专家认为,湿壁画技法是13世纪以后才出现的,是意大利人的独特创造。

因为意大利以外的地区并不完全适合发展这种技法。在史称为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帝国领土内,壁画并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镶嵌画来装饰教堂。镶嵌画使用小方块状的有色石子、陶瓷片和玻璃片拼贴而成图案。

更早期的镶嵌画出现在罗马帝国早期,但大多数是用彩色大理石碎片拼接而成的小幅图案,用于建筑装饰,色调朴素。拜占庭的镶嵌画规模巨大,色彩辉煌,常用金色作为背景色。

镶嵌画成本昂贵,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11世纪后,西欧的罗马式教堂多改用壁画。这些壁画绘制粗犷,细节不如镶嵌画。

12世纪开始兴建的哥特式教堂,高大的拱顶之间用窗户取代了墙面,使用铅条固定,形成了彩色玻璃画。

乔托进一步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使湿壁画和丹培拉绘画在意大利同时兴起。丹培拉一词是Tempera的音译,源于古意大利语。

目前中国一些辞书将其译为“蛋白画法”或“蛋清画”,但这是错误的,因为蛋清在干燥后并不牢固,不能单独用于调和颜料作画。

译为“蛋彩”也不完全准确,因为蛋液调颜料的方法早已存在,但不一定是真正的丹培拉。丹培拉的制作不仅限于使用蛋液,还可以使用其他材料制成乳液,建议目前采用音译为好。

丹培拉与古代胶彩的最重要区别在于它是使用油水交融的乳液调和颜料进行绘画。

一般人认为水和油是不能混合的,但实际上生活中有很多物质是通过某种胶类作为乳化剂,通过振荡等机械手段将油和水混合在一起的,比如乳白鱼肝油、洗发液、肥皂以及西餐中用于拌凉菜的蛋黄沙拉酱等。

丹培拉制作中,除了使用蛋黄加水调制乳液的古老方法外,更常用的是以蛋黄或全蛋为乳化剂,逐渐加入适量的亚麻仁油和树脂油,并用毛刷或打蛋器打匀,调成不再分解的乳状液体后,还可再加入适量的清水稀释。

使用这种乳液调和颜料进行绘画,具有干燥迅速和适于细致描绘的特点,同时能够保持颜料的鲜艳度,干燥后形成坚固的表面,并呈现出柔和的光泽。

除了鸡蛋丹培拉外,还有水胶丹培拉、干酪素丹培拉等多种变种。由烧色法蜡彩演变而来的蜡乳膏,也称为乳化蜡,也可以归类为丹培拉系统的一部分。

丹培拉的最大缺点是在潮湿空气中仍有可能发霉,因此后来人们发明了使用透明漆进行上光,以保护画面。

早期使用的是经过日晒或熬制而变稠的干燥性油脂,如亚麻仁油或核桃油,加入琥珀或一种名为柯巴脂的硬性树脂制成的上光油。

这种保护性涂层使画面与空气隔绝,有利于保存。据说乔托时代的丹培拉绘画已经使用了淡土绿调的底色,然后使用暖调的上光油进行罩染,产生更丰富的效果。

绘画技法是艺术家创作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包括颜料的选择、媒介物的调和和底板的准备。

通过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巧,艺术家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可视形象和构图。绘画技法的发展与艺术家对材料的探索和创新密不可分。

通过选择不同的颜料,艺术家可以表达出丰富的色彩和纹理效果。

媒介物则起到调和颜料和提供适当质地的作用,帮助艺术家实现绘画的目的。底板的选择和准备也对绘画的质量和持久性产生重要影响。

绘画技法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手段,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艺术家能够创造出独特而精彩的艺术作品,从而传达出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情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