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獭祭鱼什么意思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8 09:10:07    

“獭祭”是“獭祭鱼”的省语。獭,兽名,栖息水边,主食鱼类。 “獭祭”是指水獭捕鱼之后,常将鱼陈列在水边,如同陈列供品祭祀。显然,这是古人对獭兽习性的形象描绘。

水獭捕鱼

“獭祭”有着很古早的语源:

《礼记·王制》 “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津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吕氏春秋·正月纪》: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其注曰: “鱼,鲤鲋之属也。应阳而动,上负冰。獭獱,水禽也,取鲤鱼置水边,四面陈之,世谓之祭鱼为时候者。”

《逸周书·时训解》: “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后五日,草木萌动。”

从这些古老的记载可以看出, “獭祭鱼”用法同“惊蛰”等节气名一样,都是通过自然界生物的征候来记载时令。傅玄《阳春赋》里的“素冰解而太液洽,玄獭祭而雁北征”,说的就是孟春之月,东风送暖,冰层解冻,太液池水沃满。水中鱼类恢复生机,水獭进入丰食期,天上的候雁向北迁飞。这些肉眼可见的春景,被古人用文字当作经验被直观记录下来,故而才有“獭祭”此等妙语。

“獭祭”出现于阳春时节,生气方盛,九阳奋发。并且,单从语典来看, “獭祭”兼有独特的文化意味和标记时令的实用意义,常出现在诗词等一些凝练的表达中:

《华阳国志·巴地古诗》: “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

独孤及《山中春思》: “獭祭川水大,人家春日长。独谣昼不暮,搔首惭年芳。”

杜甫《重过何氏五首·其一》: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

黄庭坚曾谓,老杜作诗, “无一字无来处”,就像上述杜甫之诗,虽未言春,但仅从其典其景,春情赫然纸上。除了节候关联外, “獭祭”还常用作比喻作文罗列典故或堆砌成文,究其典源,大抵可追溯至唐宋时期。

两宋之际,吴炯在《五总志》说: “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獭祭鱼被用作文风上,与李商隐有关。李商隐写诗好用典故,词藻缀属,所以通常会检阅书籍,引经据典,这种堆砌典籍为文的情状,形式上类似水獭食鱼,四面陈之,所以,被当时的人称为“獭祭鱼”。

李商隐本身也引用过“獭祭鱼”,如《异俗二首·其二》: “户尽悬秦网,家多事越巫。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这里“獭祭”,应该是指驯化水獭捕鱼, “猪都”是指豪猪,记载了岭南当地不同于中原的风俗。

李义山的“獭祭”走出了经学中时节月令的窠臼,更加回归了“獭祭”的本事,只是没有想到,从另一个方面,自己写诗作文辞隐堆砌的习惯,会成为“獭祭鱼”的事典。

晚唐之后,尤其是两宋,以“獭祭鱼”表案头陈述众多之义的语例众多,如:

贺铸《夏夜雨晴遣怀》 “左右列图史,披张俄一通。从嗤獭祭鱼,聊学蠹书虫。”

陆游《子猷读书常至夜分作此示之》: “夜灯咏史虫吟草,朝几陈书獭祭鱼。”

洪咨夔《又答借书帖》: “直须洗濯旧见,以生新意,使前无古人,叔永肯効獭祭魚耶。”

刘克庄《左目痛六言九首·其二》: “亲灯似鸱撮蚤,对卷如獭祭鱼。今已作白头观,昔曾校黄本书。”

这些语例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北宋印刷术改进后,随着出版业的发展,两宋文人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氛围远甚于前朝。

总而言之, “獭祭”成典,从原有的节候标志词,又衍生出案头陈书众多,堆砌成文等趣语。这种语典的转变看似毫无逻辑,实则反映了原始农业社会对物候的重视,以及传统工商业的革新和文化接受的繁盛。据此可见,小语典当真是有大智慧。

相关文章